欢迎访问广安市红十字会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组织概况
组织简介
领导机构
机构设置
联系我们
工作动态
学习平台
政策法规
内部制度
红十字运动知识
红会事业
业务工作
应急救援
应急救护知识宣传
人道救助
无偿献血
造血干细胞捐献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志愿服务与青少工作
宣传视频
栏目导航
应急救援
应急救护知识宣传
人道救助
无偿献血
造血干细胞捐献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应急救护知识宣传
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
时间:2019-06-20 21:27:49 来源: 作者:
(一)止血
1
、出血的种类
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
外出血
——
体表可见到。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内出血
——
体表见不到。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
根据出血的血管种类,还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及毛细血管出血三种:
动脉出血
——
血色鲜红,出血呈喷射状,与脉搏节律相同。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
——
血色暗红
,
血流较缓慢
,
呈持续状
,
不断流出
.
危险性较动脉出血小。
毛细血管出血
——
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伤口创面渗出,一般不易找到出血点,常可自动凝固而止血。危险性小。
2
、失血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失血量在
500
毫升时,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失血量在
800
毫升以上时,伤者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出冷汗,手脚冰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当出血量达
1500
毫升以上时,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者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昏迷症状。
3
、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
1
)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
(
2
)加压包扎止血法。
是急救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之一。
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
方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的血液循环为合适。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
(
3
)加垫屈肢止血法。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
(
4
)止血带止血法。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布条止血带等。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4
、注意事项:
(
1
)上止血带时,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
(
2
)上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扎松了不能止血,扎得过紧容易损伤皮肤、神经、组织,引起肢体坏死。
(
3
)上止血带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肢体坏死。因此,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
40-50
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
1-3
分钟。为防止止血带放松后大量出血,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
(
4
)运送伤者时,上止血带处要有明显标志,不要用衣物等遮盖伤口,以妨碍观察,并用标签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二)包扎
常用的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四头带及其它临时代用品(如干净的毛帕、毛巾、衣物、腰带、领带等)。绷带包扎一般用于支持受伤的肢体和关节,固定敷料或夹板和加压止血等。三角巾包扎主要用于包扎、悬吊受伤肢体,固定敷料,固定骨折等。
常用的包扎法如下:
1
、环形绷带包扎法。
此法是绷带包扎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多用于手腕、肢体、胸、腹等部位的包扎。
方法: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最后用扣针将带尾固定,或将带尾剪成两头打结固定。
注意事项:
(
1
)缠绕绷带的方向应是从内向外,由下至上,从远端至近端。开始和结束时均要重复缠绕一圈以固定。
打结、扣针固定应在伤口的上部,肢体的外侧。
(
2
)包扎时应注意松紧度。不可过紧或过松,以不妨碍血液循环为宜。
(
3
)包扎肢体时不得遮盖手指或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
4
)检查远端脉搏跳动,触摸手脚有否发凉等。
2
、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全巾:三角巾全幅打开,可用于包扎或悬吊上肢;
三角巾宽带:将三角巾顶角折向底边,然后再对折一次。可用于下肢骨折固定或加固上肢悬吊等;
三角巾窄带:将三角巾宽带再对折一次。可用于足、踝部的
“8”
字固定等。
(三)骨折固定
1
、骨折的种类:
(
1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
2
)开放性骨折:外伤伤口深及骨折处或骨折断端刺破皮肤露出体表外。
(
3
)复合性骨折: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或其它脏器,或伴有关节脱节等。
(
4
)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未完全中断。
(
5
)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完全中断。
2
、骨折的症状:疼痛、肿胀、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大出血。
3
、骨折的固定材料:夹板
4
、急救原则和注意事项:
(
1
)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状况,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包扎固定。如有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
2
)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局部要作清洁消毒处理,用纱布将伤口包好,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端断送回伤口内,
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和再度刺伤血管和神经。
(
3
)对于大腿、小腿、脊椎骨折的伤者,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者,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
(
4
)固定骨折所用的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称,其长度一般应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为宜。
(
5
)固定用的夹板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在固定时可用纱布、三角巾垫、毛巾、衣物等软材料垫在夹板和肢体之间,特别是夹板两端、关节骨头突起部位和间隙部位,可适当加厚垫,以免引起皮肤磨损或局部组织压迫坏死。
(
6
)固定、捆绑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的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固定四肢时,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指(趾)苍白、发冷、麻木、疼痛、肿胀、甲床青紫时,说明固定、捆绑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应立即松开,重新包扎固定。
(
7
)对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断处的上端,后捆绑骨折端处的下端。如捆绑次序颠倒,则会导致再度错位。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屈着绑(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体要伸直绑。
(四)搬运
1
、搬运的方法:
常用的搬运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种。可根据伤者的伤势轻重和运送的距离远近而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徒手搬运法适用于伤势较轻且运送距离较近的伤者,担架搬运适用于伤势较重,不宜徒手搬运,且需转运距离较远的伤者。
2
、注意事项:
(
1
)移动伤者时,首先应检查伤者的头、颈、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损伤,如果有损伤,应先作急救处理,再根据不同的伤势选择不同的搬运方法。
(
2
)病(伤)情严重、路途遥远的伤病者,要做好途中护理,密切注意伤者的神志、呼吸、脉搏以及病(伤)势的变化。
(
3
)上止血带的伤者,要记录上止血带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
4
)搬运脊椎骨折的伤者,要保持伤者身体的固定。颈椎骨折的伤者除了身体固定外,还要有专人牵引固定头部,避免移动。
(
5
)用担架搬运伤者时,一般头略高于脚,休克的伤者则脚略高于头。行进时伤者的脚在前,头在后,以便观察伤者情况。
(
6
)用汽车、大车运送时,床位要固定,防止起动、刹车时晃动使伤者再度受伤。
上一篇:
怎么样捐赠造血干细胞
下一篇:
怎样做人工呼吸?